云南楚雄網訊(通訊員 張 力 攝影報道)近年來,楚雄市加強環境治理,關停取締全市小煤窯,整治工礦廢棄地,讓“不毛之地”逐步蝶變成生態綠地。
走進位于呂合鎮錢糧橋村委會金家屯村的滾水壩廢棄露天石場生態修復項目區,山腳下一層層人工修葺的平臺里,新種植的中草藥綠意盎然、生機勃勃。但在2018年,這里還是滿目瘡痍的廢棄石場。“現在,我們已修筑護坡9600米,平整荒坡地200余畝,栽種了金銀花、牡丹、射干等花類藥材,以及人參、西洋參、刺五加、粉防己等名貴中藥材,共計40余個品種20余萬株。”楚雄騰烊中草藥種植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應林介紹說。
近年來,楚雄市把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作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抓手,以滾水壩廢棄露天石場生態修復項目區為突破口,按照“公司+基地+種植戶+謀生職業”的模式,采用土地整治、植樹綠化、引入項目、發展旅游等方式進行綜合治理,實現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同時,最大限度恢復生態功能,讓廢棄礦山逐步蝶變成生態綠地。
據悉,楚雄市今年計劃對全市5處重點廢棄露天礦山、礦坑(跡地)、廢棄小煤窯進行綜合治理,面積為1200余畝。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治理方案的編制及評審工作。
Copyright 2014-2015 ?云南楚雄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楚雄州委 楚雄州人民政府主辦 楚雄日報社承辦
滇ICP備:08101759號-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3120180017